春光無限好,植樹正當時。4月6日,二師三十三團的黨員干部、連隊“兩委”成員、大學生志愿者、退役軍人及職工1000余人正在沙漠生態防護林進行義務植樹活動。你添一鍬土,播種的是生機;我澆一桶水,澆灌的是未來。明媚的春光下,每個人都干勁十足。
三十三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護林員李向輝自豪地說:“這次活動,我們一共栽下紅柳8萬株,完成沙漠植樹造林500畝。以前這里都是沙漠,光禿禿的?,F在,已經種活了2600畝的生態防護林?!?/span>
三十一團、三十三團、三十四團等團場位于庫木塔格沙漠與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間的塔里木墾區。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由于塔里木河下游水資源匱乏、植被退化等原因,這些團場每年春夏之交都會經歷數次大風、沙塵暴、低溫、霜凍等自然災害。不僅如此,兩大沙漠還在以每年前移3米至5米的速度向團場逼近。
危急關頭,一場兵團干部群眾守護、重建塔里木河“綠色走廊”的戰役正式打響。揮鍬填土、見縫插“綠”。兵團人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跑。終于在兩大沙漠的夾縫地帶種植了1.1萬米長、200米寬的防風固沙基干林,建起一道有效遏制沙漠合并的“綠色屏障”。
“沒有林帶保護,棉花種了也活不了。國家投入那么多錢,全團人付出那么多努力,好不容易才種活的樹,沒人看護不行?!?/span>
三十一團棉花種植戶王先華主動請纓,前往距離團部5公里的沙漠邊緣,承擔起管理、看護林帶的重任。
“寧可少種棉花兩千畝,也要城鎮變綠洲”,二師鐵門關市在抓好生態建設主體工程的同時,提出了這樣的口號。三十三團棉花種植戶主動提出退還棉田,種植紅棗、香梨、枸杞、葡萄等經濟林。三十四團種下“沙漠衛士”梭梭林的同時,在梭梭林下種起了經濟效益不錯的肉蓯蓉……
從高處俯瞰塔里木墾區,以三十一團為起點,沿218國道、315國道植綠護綠建起的“綠色長城”橫亙在兩大沙漠之間,遏制了沙漠的侵蝕與蔓延。與此同時,生態環境保護林、經濟效益林、道路林、農田防護林、居民綠化林五道“生態屏障”也在層層護衛著團場職工群眾的農田和家園。
如今,生態文明的種子不僅在沙漠邊緣生根發芽,也已經在兵團人的心里深深扎下。在二師鐵門關市,人人植綠、規模造林,建設美麗家園,早已成為大家代代傳承的綠色“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