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在家安享晚年
卻始終洋溢著滿腔熱情
做紅色文化的傳播者
他說:“要讓年輕人知道兵團的歷史,知道腳下的美麗團鎮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兵團精神就是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他就是二師三十六團的軍墾老兵周振云。
談起過去團場的奮斗歷史,今年81歲的周振云老人依然記憶清晰。他說,最大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能把他們這一代兵團人的創業史講給更多的后輩年輕人聽。
脫下戎裝,拿起鎬頭
周振云祖籍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1959年,18歲的周振云離開家鄉入伍參軍。
周振云和老伴
1966年3月,周振云所在部隊從北京來到祖國大西北荒漠,從此,他和戰友們就把根深深扎在阿爾金山下、大漠腹地,脫下戎裝,拿起鎬頭,成為二師三十六團的第一批建設者。
人拉肩扛,沙丘上建設花園城鎮
周振云依然記得剛到這里的情景,那時風沙刮得睜不開眼,到處都是大沙包,虛土沒到腿肚子。在異常惡劣的自然環境面前,周振云和戰友們開始艱苦創業。
1966年二師三十六團職工群眾修飲水干渠(二師三十六團記者 任雪提供)
糧食自己種,房子自己蓋……一切的一切,都得由自己親手創造。
那時的生活雖然艱苦,但周振云說,大伙就是不怕吃苦、敢于拼搏,想在祖國西部干一番事業。
周振云曾多次獲得先進生產者
就這樣,軍墾戰士們用青春和汗水建起了三十六團,經過幾代團場人的開發建設,三十六團米蘭鎮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
1965年和2022年的二師三十六團米蘭鎮
如今的三十六團米蘭鎮,棗林叢叢、瓜果飄香,街道整潔、高樓林立,團鎮總人口達到1萬多人。人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日子越過越紅火。曾經的大漠荒原變成萬頃良田,曾經的茫茫沙海變成花園城鎮。
做軍墾創業史的義務宣傳員
時間流逝,1995年,周振云退休了。奮斗了大半輩子,按說可以安度晚年了,可他不肯閑著,依然為了宣傳兵團精神和米蘭鎮的創業史而忙碌奔波。周振云成了三十六團的團史義務宣講員。
周振云在二師米蘭鎮機關宣講兵團精神
為米蘭鎮的干部職工講,為米蘭鎮的學生孩子講,為志愿者講……到機關講,到連隊講,到學校講……
只要有需要,周振云都隨叫隨到,隨到隨講。
“兵團是我的第二故鄉
我只是想用我自己的能力
宣傳好我的家鄉!”
這是周振云的堅持
也許這將是更多兵團人的堅守
——讓兵團精神代代相傳
記者/第二師鐵門關市融媒體中心 勾越 尹立中 歐云格日麗 馮波 朱素珍